十多年北京中考阅卷,他把“考场作文怎么写”分析透了 ...
这个话题有点老生常谈,却又常受关注 --- 毕竟当一道作文题摆在眼前,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可能会感到头痛。一方面不知如何审题,才能找到“最佳立意”;一方面不知如何写,落笔总感到“无话可说”。
前段时间一位北京中考阅卷人和我们做了分享。他叫于晓冰,是北师大附中的语文老师。于老师有二十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学经验,同时也是一名10岁男孩的父亲。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他曾担任开明版语文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教材编委,而且连续十几年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
在这篇文章中,于老师为大家详细分析了:
1、拿到作文题如何审题;
2、考场作文怎样才能写好。
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来解答,很形象很好懂,对指导孩子写作挺有启发,enjoy it!
依据个人的指导备考与组织阅卷经验,我建议考生可以尝试着把作文题目分为两大类六小类来进行审题。即:
第一大类:难易
容易的题目要往精彩了来写;
偏难的题目要往有把握了来写。
第二大类:类型
“大词”的题目要往小了来写;
宽泛的题目往明确了来写;
比喻的题目抽出本体来写;
半命题的题目要填顺了,往容易展开来写。
先说第一大类,从难易角度来分。
一道试题,从主观判断角度来说,常常会有“偏容易”或者“偏困难”这样两种感受。有了不同感受之后,我们该如何从审题上进一步深入呢?
如果是觉得偏于容易的题目,就要想办法往精彩了来写。如果你觉得很容易,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大多数人可能和你感觉一样。这时,作文优劣的比拼就要看谁能写得更精彩了。
从选材上来说,就要想办法选择一些比别人更为独特的材料;从作文结构上来说,尝试采用一些更为新颖的结构;从语言上来说,尝试着把语言打磨得更优美。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是觉得偏于困难的题目,就要想办法往有把握了来写。如果你觉得题目有一定难度,不要因此害怕甚至沮丧,因为可能大多数人和你的感觉一样,也觉得某个题目有相当的难度。
这时候,就不是要比谁的选材更独特,谁的文章结构更别出心裁,谁的语言更精彩了,只要你能稳定发挥,符合题目要求,就有很大可能占据领先优势。所以这时思考的重点要放在写得更有把握上,确保不跑题,符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合理,等等。
再说第二大类,从类型角度来分。
“大词”的题目要往小了来写。什么是“大词”?那些公园绿地的大牌子上,过街天桥的大红横幅上的词,大多属于“大词”。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北京精神”等。遇到这些“大词”,应该想办法往小了说,或者说“以小见大”。
比如,写“和谐”,就不要写“和谐社会”这样的大话题,而应该写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班集体等,通过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才是字数限定在七八百字的中考作文的制胜之道。
宽泛的题目往明确了来写。事实上,高年级和初中作文题目一定是宽泛的,而不可能是特别狭窄的,因为要保证绝大多数同学有的可说、有的可写。
在导语中常常会对题目给出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解释,但同学在写作时,应该选择更小的切入口,往明确了来写。
比如,以“赏”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在审题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其更为明确化,是赏鉴还是赏识,是观赏还是赞赏,等等,都要明确起来。
要由一个字组成一个词,由一个词组成一个短语,又由一个短语组成一个句子,越明确越好。赏——欣赏——欣赏某人——因为某事,我欣赏某人,他是我的榜样,带给我很多启发……通过这样的扩展,既限定题材又限定中心,写起来就不容易散乱了。
比喻的题目抽出本体来写。常常有一些作文题目,不是像“我因拼搏而成功”“温暖的时刻”这样直接点明主题,而是像“风雨彩虹”“春满心田”,在题目中带有一些比喻的意义,需要孩子把比喻的本体挖掘出来。千万不要就比喻说比喻本身,或者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完全搅和在一起来写。
比如,“根深叶茂”这样的题目,从命题者的意图而言,就不是要让学生直接描写一株大树树根扎得如何深入,枝叶长得如何繁茂。而是要让考生写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上层楼,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等寓意来。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根”是什么,“叶”是什么,具体到某事的“根深”与“叶茂”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半命题的题目要填顺了,往容易展开来写。有一些是半命题的题目,要根据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
补充题目时注意不是只能补充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甚至补充一个句子也没有关系,首先要确保补充完整的题目读起来顺畅,不能是病句。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应该注意所补充的内容要容易展开来写。
比如,“我从读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有的同学就填成了“我从拼搏中读出了成功”,这个句子看起来就很别扭,如果调整为“我从成功中读出了拼搏的意义”,就比较顺畅。
有的同学填成了“我从爸爸的安慰中读出了他对我的爱”,这个句子没有语病,但“安慰”在具体写作中不易展开,这位同学灵机一动,将题目改为“我从爸爸的安慰和帮助中读出了他对我的爱”。加了“帮助”一词,一下子就给自己展开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上两大类六小类作文审题的方法,只是我为了求简便明确而拆开来说的。实际考试中,可能考生所面临的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题目。不但有难易问题需要考虑,也有类型的问题需要考虑;不但具体类型中涉及“大词”,还可能有比喻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半命题的题目,所以要综合使用以上所说的审题技巧。
以上所谈的选题与审题的问题,不仅对小学中高年级作文、中考作文有指导意义,对高考作文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讲完心态,下面来谈在很多人眼里显得更为实际、更为有用的两个问题,那就是小学中高年级与中学作文中的选题与审题。
先说选题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考试卷,作文会设计成二选一的形式。两道作文题各有侧重,常常一道偏重于考查写实能力,另外一道偏重于考查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40分)(2018年北京中考)
题目一: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___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字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考生就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选哪个写?
除了自己能不能写这个最主要的考量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纠结于选择哪一个可以更占一些便宜,或者换个说法,选择哪一个可以比较不吃亏。
能不能写,这是个人的主观认知判断,对此我不做过多解说。主要说说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选题上占便宜还是吃亏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而言之:无论选择哪一个题目,都不占便宜,或者也可以说都不吃亏。因为阅卷时,不是两道作文题混在一起评分,而是根据考生在答题卡上填涂的题目,通过计算机程序,把选择不同题目的考生作文完全拆分开来评阅。
每道作文题有各自的具体评卷标准,两者不会交叉干扰。但通过阅卷尺度的调控,最终选择两道作文题的考生平均分差距会微乎其微。
每个考生只是在和选定同一道作文题的其他考生竞争,所以选择能写也最擅长写的那道作文题,就是最佳选择,就是以已之长,攻彼之短。而如果非要过多地考虑选哪一道作文题的人数可能更多或者水平更高,想办法避开,更可能的结果是自已掉到坑里。
要想考试作文拿高分,在心态上要掌握三个关键词:“能写”“好写”“写好”。
高考作文也好,中考作文也好,在命题上,一定会照顾到绝大多数考生,让绝大多数考生有的写、有话说。
如果考生在考场上通过初步审题,发现“能写”,应该感到开心,因为如果“能写”,那么至少二分之一以上的分数就拿到了,已经超越了一小部分竞争对手,有了这个垫底,心里就不容易发慌。
在“能写”的基础上,要想着“好写”的问题,“好写”就是围绕中心,容易展开。不容易展开的,就不好写。
比如,写一个半命题作文——“面对”,如果你写“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就比较好写,因为这些都需要努力拼搏,而努力拼搏的过程比较容易展开。
但如果选择写“面对成功”,对绝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在作文主题上,要选择“好写”的来写,做到这一点,至少可以拿到四分之三的分数。这时候心里就更有底了。
在“好写”的基础上,再想怎么“写好”的问题。“写好”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老师在阅卷时,通常会特别在意三个方面:一曰结构,二曰立意,三日语言。
先说结构。结构合理是考场作文拿高分的关键之一。什么样的考场作文算是结构合理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首大家都特别熟悉的小词: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我们姑且把“忆江南”这个词牌当成这首词的题目。所谓“忆”就是“思念”。白居易开篇明确点题,为什么要思念江南呢?因为“江南好”。但是江南好的地方很多,容易写得很散,于是接下来用“风景旧曾”收束,专门选择“风景”这个角度来写,就比较容易写得集中。
再接下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这首词的详写部分,非常有意识地抓住事物的特征,扩展开来,强化描写,令人心旷神怡的江南美景就如在目前了。
“忆江南”的理由既已说清,最后用了一个非常简洁的反问“能不忆江南”结尾。
这首小词只有不到30个字,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上非常完整,是典型的风头、猪肚、豹尾,充分体现了文章结构安排中的开头点题、中间详写、结尾扣题的要求。
再说立意。立意相对于结构,可能会更难一些,因为好的立意不是在考场上一动脑筋就能有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但也不是说,考场作文的立意就只能听天由命。
我有一个简单易行、见效较快的办法,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具体事件引申到一般的人生道理”。
举例来说,写一篇题目为“我因拼搏而成功”的作文,你可以写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拼搏,在中考体育加试时,一千米跑获得满分,这是“我因拼搏而成功”的具体例证。
但如果孩子在结尾扣题时写道:“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跑道,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这样一来,立意一下子就显得深刻了,不再是就事论事,只说跑步这一具体事件,而是在谈人生道理了。
散文名作《落花生》在立意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吃花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结尾就从这一具体事件联系到人生道理,文章一下子就升华了:
《落花生》在写作立意上的例子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最后说说语言。在结构和立意两方面都做好之后,就要关注语言的问题。当然,好的语言也需要长期训练,并非一日之功。不过,如果在考场上注意以下两点,语言表达水平取得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一点是要把重点的想要突出的内容往前放,把补充交代的内容往后放。比如:
正确的答案是D。把“雪一下”三个字提前,慢慢来读,会感觉眼前好像真的有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也可以感受到下雪之后,童年的鲁迅那种难掩的兴奋之情。
看,虽然仅仅是语言的次序稍有调整,表达的重点和表达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点就是要把能承前或者蒙后省略的词都省略掉。比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武陵人)忽逢桃花林,(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桃花林)中无杂树,(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林)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渔人)复前行,(渔人)欲穷其林。
括号里的部分在原文中都不存在,都承前或者蒙后省略了。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很容易不自觉地满篇“我……我……我……”,其实大量的“我”可以省略,这样一来语言就显得简洁干净了许多。
把“写好”的这三个方面都做好了,基本上可以拿到五分之四的分数,就已经圆满完成任务。
虽然最终目标都是“写好”,拿到高分,但一旦调整了心态,不是一上来就想着“写好”,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是从“能写”开始,到“好写”作为一个中间的过程,再到想办法“写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走,效果一定大不同。
当然,只学会程咬金的三板斧还远远不够。作文还需要真功夫,要从最根子最底层下功夫,平时练好真本领,考试时才能从容应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能拿满分最好,至少也要拿个高分。”很多学生对考试作文都有这样的期待。因为分分必争,有这种心态很正常。谁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想拿满分,也不想拿高分,就会被大多数人视为异类,至少是不求上进。
但我要说,绝大多数学生“至少也要拿个高分”的心态,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这种错误心态危害很大。
听我结合二十余年教学、命题以及阅卷的经验慢慢道来。
从客观事实上来说,现在中高考采用无纸化阅卷,作文双评,在特定分差(一般规定少则4分,多则为6分)之内电脑取中间数作为最终得分。在这样的阅卷机制下,得到满分的概率,绝对不会比花两块钱买彩票中五百万大奖高。
不要说满分作文,就是距满分只差一两分的超高分作文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10%都不到。虽然我们常常把中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要注意,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可以走过这个独木桥。那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最为安全呢?
绝对不要冲在最前面。满分作文通常非常独特,但这种独特性也很容易引发争议。每一篇满分作文背后,可能都会有若干篇和它类似的作文得到比较低的分数。
如果意识到这种强烈独特性所带来的高风险,就不值得去冒这个险。
当然,也绝不要落在最后面,断后“打狼”固然很勇敢,但更大的可能是被狼吃。这个道理很简单,不需要过多解释。
作文阅卷现场(图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最安全的是挤在中间偏前的位置,大家一起过去。所以,不要想着拿满分,也不要想着拿超高分,只要是一个踏踏实实的高分就已经足够好了。
从主观心态上来说,一旦把目标定位在拿满分或者超高分,自然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增加压力。考试过程中,一旦遇到些许困难,就不是想着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而是会想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
虽然这种后果还没有发生,但是会越想越害怕,越想头脑越乱,根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考试问题上。结果心态崩溃,本来会做的也不会了,本来能做好的也做不好了。